“我们看机器人好不好,就看他走直线,走不直线的机器人不一定就好,走歪的不一定不好,将来大家也可以以此评价,主要因为它是综合基础能力的体现。”
钛媒体AGI获悉,5月9日举行的傅利叶十周年庆典暨首届具身智能生态峰会上,火山石投资创始合伙人章苏阳表示,社会上开始对机器人公司有“老、旧”的分类,老机器人公司从已有产业基础向机器人领域过渡,新机器人公司做具身智能。而通用具身智能竞争激烈,开源可能是趋势,企业做通用技术和具体解决方案结合收费模式,可能是未来落地的方式。
实际上,近期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赛道爆火,机器人产业再度迎来新的发展机遇。据公开数据估算,2024年中国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已超过1500亿元人民币。
傅利叶创始人兼CEO顾捷表示,人形机器人技术本质上是在解决“人和机器怎么相处”的核心命题。AI与机器人技术都在不断发展、相互结合,未来会爆发出巨大的生产力。同时,硬件的本体也在不断地成熟,越来越稳定,越来越朝商品化方面去走。最后,大量的产品需求也在不断诞生。
顾捷强调,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行业未来发展将会是加速的。至于什么时候能够产生“机器人的GPT时刻”,当然希望是越快越好,比如,希望3年到5年能够去实现这个目标。而傅利叶将去追求创造以人为中心的具身智能。
康养+人形是机器人的最终归宿?
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,老龄人口比例持续上升。
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,截至2023年,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29697万人,占全国人口的21.1%,其中,65岁及以上人口21676万人,占全国人口的15.4%。全球每4个老年人就有1个中国人,按照联合国有关老龄化的划分标准,中国已全面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,而且国内超过75%的老年人至少身患一种慢性病。
另一方面,中国劳动力规模和人力资本总量在下降。据中央财经大学发布的《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4》指出,2023年,16-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86481万人,比2022年的87556万人减少1075万人,比2013年减少5473万人。同时,2022年,全国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年龄是39.72岁,中国劳动力人力资本总量按当年价值计算为886.1万亿元,相比2020年下降超2成。
因此,“银发经济”、“康养”等新词成为新趋势。截至目前,中国银发经济规模约为7万亿元,约占国内生产总值(GDP)的6%,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,医疗、养老等领域一系列需求也将大幅增长。
实际上,机器人的本质是解放人类双手,提供陪伴、展示、替代部分劳动力等作用。
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表示,当前制造业面临冲击,同时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,大家不想去养老院,这些问题可以借助人形机器人来解决。今年预计将生产1.5万台人形机器人投入各行业,去年产值达27亿,过去三年的行业发展速度超过新能源汽车。
而当人形机器人有了“智慧”,“具身智能”概念也就由此诞生。英伟达CEO黄仁勋表示,AI的下一个浪潮将是具身智能(embodied AI),即能理解、推理、并与物理世界互动的智能系统。
江磊认为,随着具身智能技术不断进步,导览、商超服务、康养中的非接触交互、送药等场景可以应用机器人产品,而从ChatGPT到DeepSeek迭代,为具身智能的发展提供了时间表,具身智能也可能在未来实现类似的迭代发展,预计2030年,具身智能可能进入消费者家庭。
顾捷曾对钛媒体AGI表示,人形机器人最大的挑战就是运动智能、认知智能,需要变成通用智能。而运动智能是傅利叶在做,那么认知智能是需要大模型支撑。
顾捷认为,从动作来看,目前中国人形机器人已进入领先状态。人形机器人有望落地实现一些通用场景任务,而且可以简单和人做交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