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新车上市 > 新车上市 > 推动智能IT产业发展,三星连续荣登全球最佳品牌榜单

推动智能IT产业发展,三星连续荣登全球最佳品牌榜单

发布时间:2024-04-23 22:37:37来源: 15210273549

当今的智能IT产业中,如果问你身边最熟悉,且最具品牌权威的科技品牌,你会想到谁?在全球品牌咨询公司Interbrand发布的《全球最佳品牌》榜单中,就让更多人看到了三星品牌的身影。此次也是三星持续四年蝉联榜单TOP5,不仅让更多人看到了三星在智能IT产业中的发展,还看到了品牌在产业中的坚强实力。

 

改善用户体验

为了持续在智能行业向前发展,始终保持品牌在市场中的地位,三星还积极开启全新发展计划,以“One Samsung”战略为基础,全面提升和持续改善全球用户体验。通过三星多样化的产品组合以及三星SmartThings平台,有效提升了设备连接能力,并进一步增强了游戏体验。与此同时,在所有产品线中还积极贯彻践行环保理念,强化在可持续发展、社会和治理(ESG)领域的示范力,在长期的坚守下,如今已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绩,为发展贡献新力。

 

保持发展地位

在去年底,为了更好地推动市场发展,在逐渐缓慢的大环境中持续保持发展地位,三星还在全球营销中心设立了消费者中心(Direct to Consumer),以提供线上线下整合服务。此外,还设有负责强化跨设备体验的CX-MDE中心,提高产品间的协同作用,提升整体用户体验。 如此不仅更好地服务用户,还让三星的品牌力持续攀升。在三星品牌的发展计划中,还基于三星SmartThings,进一步加强了开放式合作伙伴关系,在连接三星产品的基础上,支持连接各种第三方设备。三星与手机、平板、电视、个人电脑和显示屏产品等各领域的企业广泛合作,为消费者带来了更优质的游戏体验。通过这样的形式,让三星品牌力再上新台阶。

 

展现尖端技术

为了让品牌持续保持发展前沿,三星还持续投资研发尖端技术,积极开启技术创新。全方位布局了5G/6G、人工智能和汽车等,为消费者的未来体验不断赋能和创新。一直以来,履行社会责任都是三星关注的焦点。三星的环保举措正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,在可回收材料使用率的提升上有显著的成果产出。比如三星Galaxy S24系列与三星Galaxy Z Flip5 | Fold5中采用废弃渔网中的塑料、玻璃和铝,不仅推动了品牌的发展,还让三星在不同细分领域全面开花。

 

对于Interbrand发布的《全球最佳品牌》排行榜,无论是公信力还是其在全球范围的悠久历史,都备受人们瞩目。作为人们心中最具品牌价值的榜单,无论是品牌的评估,还是综合的表现,都拥有更强的市场意义。三星取得这样的成就,也足够证明强大的品牌实力。

 

新车上市更多>>

NDT2025新能源数字科技大会:共探绿色发展新路径,科技引领未来 吉利星舰7EM-i如何拿捏全品类混动市场?0.19万台交付量,实力说话! 小鹏大众共筑超快充网络,电动出行新时代触手可及! 长城汽车CES秀肌肉:AI科技、Hi4混动技术、灵魂摩托 1.5T插混,5座/7座可选,轴距2米7多,就等价格了! 过年开新能源车回家走高速不愁充电了 DLS外汇:日本纯电动汽车销量下滑,中国品牌表现亮眼 2024汽车召回报告:因电池问题召回的新能源汽车29.5万辆 斯巴鲁向新能源转型!新款森林人搭全新混动系统,续航超1000Km 理想“平替”?国家队出手,东风奕派eπ008成车市黑马,年前购车首选! 三十多万买C级豪华车,为何我选择放弃5系和A6L呢? 小鹏MONA M03到底怎么样?别光听4S店说,看看这5位车主怎么说 年末购车看榜单,长安CS75PLUS 12月热销28098辆车市正当红 传祺全新SUV将上市,车宽近2米,外观很霸气,综合续航超1000km 续航400公里承载力提升30%的纯电轻卡,零米小钢炮平替柴油3.0 降至19万起,配2.0T+7DCT,轴距2908mm,奥迪A4L适合抄底吗? 深度体验领克09:要操控有操控,要动力有动力,而且还省油! 12万元能买到的第十一代索纳塔,值得入手吗? 深度体验星纪元ET四驱增程版,亏电油耗5.9L,你会选择它吗? 智界销量的二次起飞,R7增程版能否勇担大任? 人人都说“萤火虫”的丑,却忘了技术旗舰—蔚来ET9 奥迪式前脸,比亚迪汉同款尾灯!奇瑞风云A8L改款换面大升级 吉利银河E5为何能火?上市20天卖出1万台,4个月更是卖出了6万台 2026款现代帕里斯帝亮相!2.5T混动,动力强油耗低,轴距加长50mm 观致汽车股权遭冻结,奇瑞及外方股东共37.7亿资产被锁三年 华为与赛力斯四年合作:创新与坚持引领新能源汽车新模式 车企成为CES 2025新主角!在智能座舱外,还有哪些看点? 星舰7上市13天交付破10000台,好车不止省油! 岚图汽车蒋焘:中国消费者最敢于尝鲜,所以新产品在中国落地速度最快 初代选手只剩四家,明年新势力只会更惨烈